一、溝道效應解析
在晶體材料的離子注入過程中,溝道效應是一種常見現象。當注入離子的方向與晶圓某一晶向平行時,離子會沿著晶體中原子排列相對稀疏的溝道運動。由于在這種情況下,離子與原子核的碰撞次數減少,所受阻力降低,能量損失率也隨之減小。這使得注入離子的穿透深度比預期更深,縱向分布峰值偏離高斯分布,呈現出較長的拖尾。這種效應導致注入離子的濃度分布難以控制,增加了工藝的不確定性,甚至可能使器件性能受損,嚴重時導致器件失效。


二、抑制溝道效應的方法
(一)表面注入非晶材料
向硅片表面注入非晶材料(如SiO或Ge)能夠形成一層非晶層,有效破壞表面晶體的有序排列,從而降低溝道效應的發生概率。非晶層的存在擾亂了注入離子的運動軌跡,增加了其運動的隨機性。
(二)表面添加薄氧化物層
通過在硅片表面熱氧化形成一層氧化硅(SiO?),利用其與硅不同的晶格結構,打亂注入離子的方向,增強注入過程的隨機性,進而減少溝道效應。氧化硅層的存在相當于在晶體表面形成了一層“緩沖帶”,干擾了離子沿特定晶向的運動。
(三)預先淺注入元素
預先向硅片表面淺層注入元素(如Si、Ge、F、Ar等),可使表面硅原子非晶化,破壞原有晶體結構的有序性。這種預先處理改變了表面區域的原子排列,增加了注入離子運動的無序性,減少溝道效應。
(四)傾斜晶圓角度
將晶圓傾斜一定角度(通常為7°)進行離子注入。傾斜角度能使注入離子方向偏離晶體溝道軸向,減少沿溝道運動的離子數量。這一角度的選擇是理論計算和大量實踐經驗相結合的結果。若傾角過大,在帶膠注入工藝中,離子易被光刻膠遮擋,形成較大陰影區,導致注入區域與設計區域偏差;傾角過小則無法有效抑制溝道效應,還可能引發雙峰分布等其他問題。




三、離子注入角度的選擇考量
離子注入角度的選擇對工藝效果至關重要。當注入方向與晶圓存在一定傾角時,注入離子與晶圓內部原子的碰撞概率增加,從而抑制溝道效應。而7°傾角在實際工藝中被廣泛采用,主要基于以下考慮:一方面,該角度能有效提高離子與原子的碰撞概率,減少溝道效應;另一方面,它能避免因傾角過大導致的陰影效應和注入區域偏差,以及傾角過小引起的雙峰分布等問題,確保注入離子在硅片內的分布符合工藝要求,保障器件性能的穩定性和可靠性。
〈烜芯微/XXW〉專業制造二極管,三極管,MOS管,橋堆等,20年,工廠直銷省20%,上萬家電路電器生產企業選用,專業的工程師幫您穩定好每一批產品,如果您有遇到什么需要幫助解決的,可以直接聯系下方的聯系號碼或加QQ/微信,由我們的銷售經理給您精準的報價以及產品介紹
聯系號碼:18923864027(同微信)
QQ:709211280